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一、历史沿革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开设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19549月,热工教研室成立,隶属(石油)炼制系;19627月,热工教研室被划转到石油机械系。19959月,学校设立建筑工程系,同年,热能教研室转入建筑工程系。19999月,热工教研室与油气储运教研室合并成立储运工程系;20013月,储运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热能工程教研室隶属于储运工程系;2004年,热能工程教研室独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13年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97月,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划入石大兖矿小艾电竞。
  二、团队队伍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现有教师30人(含团队博士后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3%;拥有博士学位24人,占比80%,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比33%。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
  三、学科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1978年,石油机械系招收了一届热工团队班;9831984年,收了热工专业本科和专科班。1986年,热能工程专业正式批准招生。1998年,热能工程专业更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改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20212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高效清洁转换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目前设置有电厂动力、暖通、制冷和油田热利用等四个方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能源动力装置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石化、暖通制冷、新能源等行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教学培训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作风朴实,开办34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34%,一次就业率91%以上。近年来毕业生的升学出国比例近40%,大部分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中科院下属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2020年,新能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式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转换及存储等领域研究。目前该专业主要设置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两个方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可再生能源基础、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等。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新能源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检修与维护、集控运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工作,成为新能源等行业的高端技术人才。
  2005 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910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 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
  2006年,《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列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2012年,列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2019年,《工程热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于在中国大学MOOC与智慧树平台上线。多年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完成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 4 项,公开出版教材6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
  三、科学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以利用石油行业特色在在石油石化领域内实现节能降耗为基础,以建设和发展国际高水平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为目标,形成了多个石油行业与热能工程领域交叉的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同时还开拓了新能源与新型前沿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有油气行业多相流动传热与数值计算 、热力采油理论与实践 、石油工程热物性的测试与分析、石油工程复杂流体(非牛顿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石油开采、集输及加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分析与评价、热能工程 、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与强化传热技术研究、微尺度传热技术、制冷与热泵技术开发、内燃机燃料特性与燃烧模拟、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
  2010至2020年间,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基金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年均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600余万元。
  十年来,共出版科学专著10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26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检索。此外,将先进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实际相结合,十年来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中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